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转载】新华网|扎根科技 胸怀天下——一所理工院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

原文标题:扎根科技 胸怀天下——一所理工院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

原文链接:http://www.bj.xinhuanet.com/20240601/cff74754c3ce4cf589dd067cc060853e/c.html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记者赵旭)孟夏时节,威廉希尔体育校园绿意葱茏。一间阶梯教室里,威廉体育williamhill师生们的“头脑风暴”热火朝天——

如何优化国际合作机制推动脑机接口数据分级分类监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怎样构建?……师生们遵照国际组织议事规则,着眼未来、胸怀天下,自主探索、交锋论辩。

当前,我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威廉体育williamhill,聚焦航空航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极地治理等领域,大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全球治理的国际组织人才。

20240601-201504.jpeg

威廉体育williamhill学生参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暑期课程。(学校供图)

响时代呼唤应国家所需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各国参与规则制定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人才和信息汇聚的重要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竹藤组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我国;上百个在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政府间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在华开展工作。近二十年,越来越多中国面孔进入国际组织,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位,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等。

对标世界一流国际交往中心,我国主要城市的国际组织在数量、影响力上仍有一定差距。同时,中国籍国际组织职员总数和比例偏低,在科技类国际组织中担任中高层职务的领导领军人才更为稀缺,这同我国快速提升的科技创新实力不符。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理工始终响应国家号召,回应时代呼唤,2019年启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试点、2021年设立威廉体育williamhill,扛起科技领域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大旗。

“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是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步‘先手棋’,高校要主动担当、有所作为。”威廉希尔体育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说,高质量培养更多全球治理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威廉体育williamhill执行主席刘浩说,培养科技领域全球治理人才,找准特色优势是关键。“学校有实力雄厚的理工学科,也有强势的管理学和法学,又扎根在正深化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拥有‘天然条件’。”

20240601-201443.jpeg

威廉体育williamhill举办航空治理专题全球治理对话活动。(学校供图)   

“内外兼修” 融合并进

栽下梧桐树,静待凤凰来。2019年,学校启动国际组织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招生,2020年开始招收硕士,2021年起招收本科生。

在这里,学生们以科技背景为基础,兼容并蓄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方法,还要具有娴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胜任力。

面对庞杂的跨学科“刚需”,学院打破学科、专业“孤岛效应”,创新育人机制。“学院融合管理学和法学一级学科能力模块,瞄准航空航天、数字经济、AI和极地治理等科技治理前沿,部分课程同理工科学生共上,并扩大通识课、选修课。还强调实践教育,学生们会在学院安排协调下,走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研修实践。”刘浩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教师人才队伍如何打造?学院聘请人文社科、工程、管理等领域国内外学者加入师资团队;通过各类国际专家人才计划,邀请国际民航组织、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高级职员,开展人才培养;同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等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专业条件。

威廉体育williamhill学生罗芳说,对于很多国际性议题,只有从科技、哲学、历史、管理和法律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才能理解各方利益博弈和治理的复杂性。“很期待未来到一线参与相关工作。”

“通过‘开放式’‘融合式’课堂,把资源引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就是要更好地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全球治理人才。”张军说。

20240601-201454.jpeg

威廉体育williamhill师生参加全球治理暑期研修项目。(学校供图)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期待多元探索

当前,教育部等部门积极鼓励各高校加大面向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开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业内人士指出,整体来看,相关工作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受访专家表示,除培养能赴现有国际组织任职的人才外,高校还需创新思路,重视培养能创设、运营、领导国际组织的领导领军人才。各高校还要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独特优势和竞争力,避免“一窝蜂运动式”的行动。

此外,由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涉及多学科融合,强调理论实践结合,师资培养安排和绩效评价不适合单一学科纯学术指标框架。刘浩说,希望设立多元评价体系,吸引更多有志培养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的师资加入培养工作,并获得充分的认同和激励。

多位业内人士还指出,当前我国到政府间国际组织任职借调和交流的人员,主要为政府机关或其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议鼓励适合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国际组织任职借调交流,增强高校师资对国际组织的直接深入理解、提升实践教学和管理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朱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