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3日,“全球挑战下的北极科技外交”中俄专家研讨会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市举办,研讨会在戈尔恰科夫外交基金支持下,由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威廉希尔体育、俄罗斯国家北极科教联盟联合举办,来自中俄两国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俄罗斯国家电视台Russia-1进行了专题报道。
中俄双方高度重视此次会议,12月11日,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威廉希尔体育、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政府、俄罗斯外交部驻阿尔汉格尔斯克领土代表处等中俄高校与研究机构、政府组织,以及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基金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作开幕致辞。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代表指出,中方支持开放、公平、平等的国际科技合作,造福各国,并积极推动形成全球科学共识。威廉体育williamhill执行主席刘浩表示,此次会议是新时代背景下两校合作的启航,两国专家围绕北极科技外交和全球治理核心议题开展讨论,对于北极地区的和平、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欢迎俄方专家和同学来华交流、合作、求学,两校将共同为年轻人成长发展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政府代表认为,科技外交会议为中俄合作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国关系正在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北方(北极)联邦大学校长强调,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有着共同利益,需要共同解决人员培训和开展北极科学研究的问题,并期待与中国在科教领域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会议期间,我校与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完成了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威廉体育williamhill执行主席刘浩做主旨发言并主持分论坛一,威廉体育williamhill副院长叶选挺主持了分论坛三。
刘浩以“更好的北极治理的挑战和机遇”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分析了地缘政治挑战,以中国哲学为基础鼓励大家坚信北极治理挑战机遇并存,并给出了构建更好北极治理的建议。
12月12日,会议围绕地缘政治、运输物流、环境和气候风险,以及科技语言交流和出版四个主题开展分论坛交流。
分论坛一中,来自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北方(北极)联邦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威廉希尔体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亚极地研究财团等机构专家围绕地缘政治挑战背景下的科技外交,作了《科技外交的全球视角》《2022年后北极科技外交新趋势》《中俄极地科技外交代理人变化》《北极科学合作政治化: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等10个报告。
分论坛二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摩尔曼斯克北极大学、莫斯特罗伊科技公司的专家就围绕交通和物流背景下的科技外交,做了《河海船舶沿西伯利亚河进入北部海洋通道的交通研究》《地缘政治困境下的极地物流成就》《北极科技项目交通支持面临的挑战》《数字北极环境与信息服务》等11个报告。
分论坛三中,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南开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厦门大学的专家,就环境和气候风险背景下科技外交进行交流。弗拉基米尔·马斯洛博耶夫(Vladimir MASLOBOYEV)院士作了《北极科技外交:过去教训与未来前景》的专题汇报,其他与会专家作了《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国参与北极可持续发展》《北极漂浮大学——中俄北极教育科研合作平台》《北太平洋到北极:环境变化中的污染物与北极环境治理》等11个报告。
论坛四中,来自剑桥出版社、圣彼得堡大学、威廉希尔体育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学者、出版人同青年学者就学术交流中的语言、写作、沟通和出版问题进行经验分享,并为中俄青年学者合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12月13日,与会专家们结合分论坛汇报召开全体会议,就北极科技外交和治理的机遇、挑战达成了共识,认定了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平台与活动,对大学可以扮演的科学中立角色做了梳理,并形成了给政府的五项建议。
此次“全球挑战下的北极科技外交”中俄专家研讨会,致力于将获得的共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实际行动推动北极合作,促进形成保护北极和中俄双方繁荣的共同愿景。
威廉体育williamhill廖凯婷、韩颖二位博士研究生,还有多位硕士和本科生参与了该论坛的筹划、组织和研究工作,是学院寓教于研,打通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改革的一部分。
背景信息:
北方(北极)联邦大学,Northern (Arctic) Federal University,是俄罗斯十所联邦大学之一,是俄罗斯西北部最大的科学和教育中心之一。北方(北极)联邦大学是欧亚大学协会和俄罗斯重点大学协会的成员。北方(北极)联邦大学致力于实现俄罗斯联邦北极战略,构建北极地区发展创新人才基地。